1.活动开展基本情况
“甘肃夏河牦牛科技小院”团队由来自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7名博士研究生组成,7名队员均是来自甘肃夏河牦牛科技小院的驻院研究生。他们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为主旨,围绕“解民生”“治学问”“保生态”“促团结”四项工作内容,在甘南州夏河县开展了以“甘南州牦牛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黄河上游生态环境治理”“牦牛常见疾病防治”“圈舍周边环境修复与生态保护”等内容开展了大量的志愿服务工作,用科技志愿服务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努力让牦牛养殖业成为促进甘南州经济发展、注重生态保护、增加农牧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
1.1孜孜以求解民生
牦牛产业是甘南州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提高牦牛的个体生产性能,研发适用高寒牧区气候环境的牦牛,对于提高当地畜牧产业生产效益、提升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加牧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团队聚焦甘南州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顺应“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从牦牛畜群结构优化、牦牛疾病监测防控、牦牛“舍饲+放牧”饲养模式建立三个方面开展技术志愿服务,解决当地生产实际困难,助力乡村振兴。
图 1 为牧民排忧解难
1.2实事求是治学问
通过建立标准化牦牛发情监测流程、推广示范牦牛人工授精技术,团队实施的“娟姗牛人工授精改良甘南牦牛”项目成果效益显著。项目技术已经辐射到我国四川、青海等省份,可年产娟犏牛10000余头,年均带来经济收入约2亿元。同时研究团队建立了10余种牦牛围产期相关疾病诊断技术,为甘南牦牛健康养殖保驾护航。
图 2 牦牛妊娠诊断
1.3不遗余力保生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藏高原黄河上游流域生态保护至关重要。甘南州广袤的草场和优良的畜种,是由其独特的气候和复杂的地质造就的,辽阔的天然草地是草原畜牧业可持续的天然屏障。因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造成的草场退化和草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草地生产力降低,影响当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牧民增收,危及当地及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团队针对草地功能衰退突出问题,开展草地综合管理技术体系研究示范。团队筛选出适合甘南气候环境的高产、优质豆科牧草,解决“草畜矛盾”及“人地矛盾”,促进人畜草地的和谐发展。
图 3 牦牛人工授精
图 4 接生小牦牛
1.4身体力行促团结
甘南州属于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生产环境相对封闭,当地牧民群众形成了自给自足、靠天养畜的传统生产方式。现代化高效健康养殖的观念十分缺乏,新型的生产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我们在开展日常科技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当地牧民群众和基层业务人员的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团队组织当地牧民群众和业务人员开展环境友好型畜牧业生产技术培训,累计95场次,参加培训人员8720人次。牧民们从刚开始的抗拒、不信任,逐渐接受并认可团队的志愿服务工作,一起为服务乡村振兴而携手努力。
图 5 牦牛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培训班
2.创新思路与特色做法
2.1建立牦牛“舍饲+放牧”的饲养模式
该模式有助于母畜过冬,能够有效缓解因冬季牧场草料缺乏和寒冷引起的母畜流产以及新生犊牛的保育。
2.2牦牛高效繁殖杂交利用技术
犏牛是牦牛与黄牛杂交的一代种。分为犏牛(公)和犏乳牛(母)具有明显杂交优势,肉、乳生产能力、役用能力接近于牦牛。由于受气候条件的限制,在甘南地区黄种公牛引种较为困难,大大制约了犏牛生产。2014年开始,我们在甘南首次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选择具有较高产奶量的国外引进品种娟姗牛冻精与当地牦牛杂交生产犏牛,取得了成功。
3.成果实效
为了推动甘南州乡村战略的实施,目前累计组建牦牛畜群40余个,共计约20000头雌性牦牛。团队在甘南州诊治牦牛产科疾病、皮肤病、产道细菌感染、中毒病、代谢病及关节炎等1000余头,累计出诊1000次,巡回诊疗里程超12万余公里。建立能繁母牛放牧+舍饲的饲养模式以及标准化断奶犊牛舍饲模式。团队解决当地草地功能衰退问题,对受损的草场进行修复及复播,清理牦牛粪便,建立爱护母亲河行动示范基地。
图 6 牦牛消化道疾病诊治
甘肃夏河牦牛科技小院组建以来,“小院”开展了以牦牛人工授精生产犏雌牛为核心的牦牛高效健康养殖技术推广等工作,现已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针对西北高寒牧区优势家畜品种,以提高整体生产效益为目的,进行了畜群结构优化、科学饲养管理、品种改良、疾病防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牦牛群体扩繁和种质资源保护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提升了高寒牧区的生产效益,减轻了草地环境压力,促进了草地畜牧业向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解民生,明确区域功能定位,优化调整畜牧业经济结构。牦牛养殖业是甘南州牧民主要的经济产业,由于牦牛是季节性发情的动物,其自然交配的时间较短,种公牛在高寒低氧的环境下配种成功率极低,严重影响牦牛的繁殖能力。建立标准化牦牛发情监测流程,采用牦牛人工授精技术代替自然交配,可以有效地提高牦牛的繁殖效率。该项技术的实施将牦牛三年两胎的繁殖速度提升至一年一胎,有效促进当地牦牛养殖业的发展。牦牛作为高原地区特有的家畜品种,是中国乃至世界珍稀的种质资源,牦牛种质资源保护至关重要,牦牛在高寒低氧的生活环境中繁殖力低下,诱发疾病的因素较多。因此,优化牦牛畜群并构建牦牛选育核心群是保障高效健康养殖的关键。
治学问,研发核心技术,助推畜牧业经济高效发展。牦牛个体较小,产肉、产奶量较低,无法满足牦牛乳肉产品的市场需求。牦牛杂交品种改良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引进西门塔尔牛、娟姗牛和荷斯坦牛冻精与当地母牦牛杂交后,将产生的后代进行对比,因西门塔尔牛和荷斯坦牛父本体格大,牦牛发生难产比例过高,群众接受度低,因此更换父本为体格较小的娟姗牛。“娟犏牛”是以原产于英国的娟姗牛为父本,以甘南牦牛为母本杂交的新型乳肉兼用型犏牛。娟犏牛犊初生重比同期牦牛犊平均重5 kg以上,6月龄体重比同期牦牛犊平均重20 kg以上,12月龄比同期牦牛犊平均重62.7 kg以上,18月龄比同期牦牛犊平均重72 kg以上,杂交效果显著。娟犏牛乳品质接近牦牛乳品质,并且蛋白质含量和非脂乳固体均高于牦牛乳和当地犏牛乳。娟珊牛冻精授配甘南牦牛受胎率平均为57.48%,最高可达80%以上,繁殖成活率平均为49.49%。繁育的娟犏牛公、母初生体重分别比同期牦牛提高52.81%、47.94%,12月龄公、母体重分别提高78.82%、70.88%,18月龄公、母牛体重分别提高54.54%、51.61%;娟犏母牛2.55岁产仔挤奶,初胎牛6-10月挤奶量为986.6 kg,最高产奶量日均可达30kg 以上,比当地黄犏牛和牦牛挤奶量分别提高120.19%和351.31%;娟犏牛乳蛋白质、乳脂肪、非脂乳固体分别为5.6%、7.3%和16.3%。乳品质优于当地黄犏牛乳,接近优质牦牛乳,是加工高端乳品的最好原料。娟姗牛与母牦牛的杂交后代娟犏牛犊耐粗饲,生长发育快,适应性强,性成熟早,娟犏母牛1.5岁可发情配种,比牦牛提前2年配种。
图 7 杂交得到的娟犏牛
保生态,改变生产方式,促进畜牧业经济模式转型升级。牦牛放牧饲养的模式,造成甘南州草质资源的破坏,鼠虫泛滥导致草地功能衰退。草地生态平衡是畜牧业发展的前提,改善牦牛的规模化养殖方式,调整牦牛放牧饲养模式,加强草场修复,灭鼠驱虫,筛选高质牧草进行播种,可以有效解决“草畜矛盾”对甘南州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促团结,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甘南藏族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融合的民族地区,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与牧民建立友好的关系是推动甘南州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团队成员用专业技术为牧民牦牛养殖提供服务,通过牧区入户调查、带领牧民考查学习,组织牦牛养殖人员的专业培训,这一过程帮助牧民解决了牦牛养殖遇到的难题,牧民真正感受到“小院”技术服务带来的益处,使牧民更加信任团队成员的工作。通过团队师生十年如一日的奉献与付出,团队成员与当地牧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藏族牧民朋友们每次参加培训都会赠送自己制作的锦旗。每年夏天在“小院”开展专业技术服务时,“小院”师生会很荣幸的被当地牧民同胞邀请至家中作客,一同分享藏族节日的喜悦。
图 8 同学们在牧民家中参加聚会
4.社会声誉
团队的工作受到了来自包括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甘南州、合作市、夏河县以及有关单位和当地牧民的认可,事迹也被也被中国新闻网、创青春、甘肃省学联、甘肃省教育厅、甘肃农业大学等相关媒体平台报道。
5.存在问题及建议
团队部分成员还没有学会藏语,与部分藏民交流之间存在一定困难。我们将努力学习藏语,继续以“小院”为阵地,继续为甘南州夏河县及周边地区现代化牦牛产业体系构建做好相关工作。在农村广阔天地展现担当作为,在乡村振兴征程上实现人生价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