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藏、汉文化的交汇带,也是黄河、长江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这里独特的高寒、低氧气候造就了这里独特的生态环境,更孕育出了具有“高原之舟”之称的独特生灵——牦牛。
甘肃夏河牦牛科技小院服务的合作社养殖的牦牛
5月甘南草原,春意仍在。地处甘南州夏河县的“甘肃夏河牦牛科技小院”正在帮助当地牧民开展初生期犊牛的护理工作。“目前产出的这些小牛犊都是我们去年夏天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帮助牦牛成功妊娠后生产出来的”,来自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兽医专业博士研究生王军乾介绍道,“今年是我到这里来的第5年,我们每年都会驻扎在这里,通过牦牛直肠检查、人工授精等技术手段,‘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地帮助这里的牧民开展牦牛发情鉴定、母牦牛组群管理、怀孕母牦牛冷季补饲和营养调控以及疫病防治等工作。牧民们非常欢迎我们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也非常高兴在这里提高自己的实践本领”。
王军乾正在开展初生期犊牛的护理工作和孕牛血液样品的采集工作
王军乾所在的甘肃夏河牦牛科技小院于2022年由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正式获批建设。但在此之前,王军乾所在科研团队的专家老师们已经带着一批又一批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在青藏高原农牧交错区夏河县,对牦牛养殖与生态健康的核心技术进行探索与完善了10年,已经逐步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当地实情的牦牛高效-健康-生态综合生产技术模型。
在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阿木去乎镇阿纳村,这里的藏族群众早已把他们口中的“高材生”当作自己亲密的朋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朝夕相处中,他们从心底里认可这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年轻人,也愿意把他们最宝贵的牦牛放心地交给这些年纪轻轻的学生,以此来帮助他们增产增收。
养殖户欢迎甘肃夏河牦牛科技小院师生开展技术服务
“由于牦牛长期生活在高寒低氧的环境,且长期处于粗放管理模式,它的实际生产性能很低。但它作为牧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潜力巨大”,团队博士研究生张晖到这个团队已经6年了。刚开始的时候他只能跟着老师学、跟着师兄看,现在他已经可以承担起一部分“小院”的具体工作了。夏天他们在这里进行牦牛发情监测和人工授精,秋天在这里帮牦牛妈妈做‘产检’,冬天指导牧民帮助孕牛平安过冬,春天迎接新生犊牛并做好犊牛补饲和母牛围产期疾病防治,在一年又一年的付出与实践工作过程中,他们与当地的藏族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民族团结之花在这里常开长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