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两茫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有关该诗词的细节理解和情感的体验 能力目标:学习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该词的创作背景;分析具体内容和理解苏轼的情感 情感目标:理解苏轼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培养学正确的爱情观;培养学生对诗词美的感受体验对诗歌的热爱 |
||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学生接触过一些简单的诗词,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对于诗词的一些写作手法例如本词中所涉及的虚实结合等等又不甚了解,本课的教学应从这些技巧入手,过度到一些情感的表达,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词,更好地体会词人的感情。这样可以既可以增进学生对于表达技巧的把握,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创作的兴趣,例如我们在有情感可表达时候即可进行相关创作。 |
||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导入,介绍苏轼 1、导入: 你知道宋朝都有哪些大诗人、词人吗? (学生答:...大部分同学都有提及苏轼)是的,我们的片头中也给了大家一定的提示,今天的课程内容《十年生死两茫茫》就是苏轼所写。但是我们之前学习的苏轼的文章诗词等等,是不是都没有提及过他的感情这一方面呢?相信大家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会对苏轼有新的认识。 2、宣传片 请大家先通过一唯美古风大片进入本堂课程的学习 3、作者简介 学生谈一谈自己眼里的苏轼,教师补充 根据这个简单的动画我们来了解一下苏轼吧 4、诵读全文 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这段录音,展开想象,同时放音朗读。 5、学生谈对文章的原始体验。(提示:你能听懂苏轼表达的情感吗?你看出来这首词里面运用到的方式方法吗?等)(略) 6、齐读全文,思考:①本文表达了什么情感?②本文的形式有何特点?
幻灯片显示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作背景,从词名就说得很明白,词名为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公元1075年的一个夜,苏东坡梦到了自己的亡妻王弗。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二、研习课文 1、PPT展示 每个人对自己妻子的悼亡情感是不同的,元稹说得是自己亡故的爱人的不可取代性。而苏东坡怎么说呢?“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第一句便沉痛感人,按陈师道的话说,便是有声当彻天。十年之间生离死别,哪怕不去刻意的思念自己的亡妻,也难以忘怀。生命中的某些人,哪怕与自己分别,平时不去想她,但她的印记已经刻在了自己灵魂上。这样的人,一辈子能遇到一个,便是很大的幸运。 之后东坡这样写道:“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2、情感的表达是我们这节课、也是这个单元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上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3、关键字词:难忘、凄凉、尘满面鬓如霜 是词人自身感情的描写 4、意象的组合 千里孤坟、相逢不相识这样的描写,苏东坡的内心,是很像倾诉的,哪怕是对着自己亡妻的孤坟,也想吐一吐自己凡间生活的不快。 5、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 这首词的上篇是现实的描写写尽了词人相思之苦,可以说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下片开始进入梦境,在梦中看见了已故妻子的样子,最后一句又梦回现实,表达了词人无法与亡妻相见的彻底绝望。
6、朗读背诵上片 7、研习下片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齐读下片,按照上述方法让学生讨论完成。 之后的尘满面,鬓如霜,说的是自己变得苍老了。而其实东坡那时还没满40岁呢,正值壮年。也可见他心事有多重。而词的下片,才算是写梦的内容。“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一首记梦的词,下片才写到自己记梦,而上片却写的是对自己亡妻的思念之情,而自己的辛酸。“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看,梦里梦到妻子,也可以说间接的与妻子见面了,而这时的苏轼没有说自己挫折,没有说自己难受,只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只能在那妻子的埋葬之处,断了愁肠。 苏轼纵然有很强的倾诉欲望,在梦里见到自己妻子时,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由此更可得见东坡对自己妻子的感情有多么的真挚感人。大概对于东坡而言,能见到自己的妻子,哪怕一句话都不说,就已经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了。
8、齐读下片,结合全文,思考:所表达的感情? 讨论(略) 主要抒发了词人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从“凄凉”、“泪千行”、“断肠处”等词中可以看出来。
9、齐读全文,背诵全文 三、小结:学会对于情感的把握 四、作业: 1、背诵全文 2、回答课后问题(讲述时候已经有所涉及) ①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②这首词采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
||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 导入部分视频来源于网络 PPT制作:根据教学流程自己制作 |
||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
||
项 目 |
评 价 说 明 |
|
对学生的评价
|
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 |
能遵循学生年龄特点, 80%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少数学生的观望也说明了问题的有效性,他们被吸引,但没有能力或不敢表达。 |
听说读写能力的目标达成 |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会抓取诗歌意象,简单分析内容情感和其特点,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
|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
问题设计难易适中,学生没有因问题难而无所适从、因问题过于简单而不经思考。 |
|
课堂延伸过程评价 |
通过学习,学生能凭借查找的资料,课堂上学到的内容进行回答问题,叙述时条理清晰。课后练习正确率较高。 |
|
对教师的评价
|
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 |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深入浅出,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方法使用恰当。 |
教师对问题的处理 |
问题设计恰当、合理,具有较大的启发性,能促进学生思维,培养问题能力,符合语文学科特点。 |
|
三维目标的达成 |
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遵循学生自身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理解过程,潜移默化地达成能力和情感目标。 |
书记邮箱:rwxysj@126.com
纪委邮箱:renwxyjw@126.com
地址: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东华路9号
邮编:233100
人文党建先锋号
人文安科
版权所有?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管理入口】